close


這是我今天看到的一篇好文章
所以一定要PO上來跟大家分享搭...




一定要認真看喔....

我看完之後覺得寫的真的真的很有道理


尤其是我標紅字的部份 哈哈


----------------------------------------------
 文/黃採薇
2007年12月 Cheers 雜誌



小職員也能有百萬夢?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在只有「物價漲、薪水不漲」的時代裡,
「駕馭金錢」,
是每個上班族都要有的技能。
如何用薄薄的薪水,滾出厚厚的百萬財富?
這些祕訣,你不能不知道。

身為看老闆臉色吃飯的渺小上班族──你,也許曾經有個「百萬圓夢計劃」:等存到了錢,要出國/買車/創業/離開工作,自我放逐半年……。

但前往偉大夢想的路上,總有各種因素阻撓:
每個月薪水就這麼一點點,好像永遠存不了錢,尤其如果你這個人──
1.怕麻煩、對數字沒概念
2.屬於及時行樂一族,不見帳單不掉淚,看到好康總是先刷再說
3.每月薪水袋裡總有幾千大洋莫名其妙人間蒸發,永遠弄不清到底花到哪去了
4.你總是拒絕任何形式的推銷,相對地也失去瞭解新商品的機會

或是,你根本從未正視過自己的財務狀況?

踏出第一步,打敗不景氣

要在出社會頭3年存到百萬,真的只是遙不可及的空想?《Cheers》雜誌採訪了多位上班族,發現這可不是痴人說夢。

因為,懂得與金錢和平共處,甚至「駕馭金錢」的能力,在現今「物價漲、薪水不漲」的時代裡,越來越重要。

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與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合著的《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中,開宗明義提到,「除了中國和印度,世界上的中產階級正在減少。」

全球化風氣把財富吹向兩極分配,關注理財議題的人也越來越多
「以往我們認為30~50歲的人才是購買理財商品主力份子,」英商寶源投顧總經理巫慧燕說:「但時代變了!學生、退休族群,現在都加入理財行列。」

一句「時代變了」,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預言:當理財人口增加,疏於理財的人的財富,相對被稀釋。
大學裡,證券研習社年年組隊參加金融機構舉辦模擬投資比賽,學生時代即利用打工、家教薪水開始學習投資的人,接觸市場早,踏出社會之後,比同年齡的朋友擁有更多籌碼與技巧。

相較之下,幾乎沒有理財經驗的人就容易成為理財顧問掠奪的對象。
許多人認為投資很冒險,不是完全拒絕推銷就是對受過理財訓練的專家言聽計從,或是推拖「收入不夠」,遲遲未踏出第一步。其實,即便是理財初級班,你也可以從以下幾個要訣著手:

要訣(1)從生活細節中聰明省

要在出社會2年內連滾帶利賺到100萬元,首要條件就是拉高每月投資金額。既然月薪不多,就從生活中找出不必要花費,比如說,跨行提款手續費。

每個月總有5~10次跨行提款, 「別小看手續費,」英國保誠投信協理吳昆倫說:「以目前定存利率來算,得在銀行裡擺上10多萬,每天的利息才能打平!」

吳昆倫會選擇分行數最多銀行開戶,理由是「到哪提款都不會被扣手續費」;繳保險他也會選擇最省錢的「年繳」方式,若利用金融機構扣款,還可以有1%~3%的議價空間。這些都不需要多花時間,卻是財富積沙成塔的關鍵。

挑選理財專員也有訣竅,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協理阮麗璇建議可以靠長輩增加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如果父母親是銀行VIP理財客戶,在同家銀行以「關係戶」身份開戶,不只得到資深理專的諮詢機會,也可能在手續費上有優惠。

小富由儉,今年34歲的許瓊如就是個例子。出社會頭1年月薪只有2萬8千元,身上還背了30萬元助學貸款,她把月薪分為3等,6,000元還貸款、6,000元拿回家,並且嚴格控制每天開銷不能超過150元,因此每個月還是能省下近萬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

幾年前,許瓊如考上高考,轉往公家機關服務,月薪增加為4萬元以上,她還是嚴格控制每月花費在1萬元左右。靠著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工作不到10年,許瓊如不但持續負擔家計、還清學生時代貸款,目前名下還有130萬元以上存款。

即便如此,她仍不改精打細算的消費習慣。上百貨公司,她一律買有折扣的商品券,只在週年慶、母親節兩次大採買,湊滿千送百加上禮券折扣,同樣商品,她幾乎都能以8折以下價格買到。

她也喜歡在下雨天的週間晚上逛街,「雨天人潮少,有些櫃甚至還沒『開市』,」許瓊如說,即使在百貨公司,這種情況下特別好殺價,她曾經看中一套原價1萬6千元的西裝,最後1萬元員工價成交。

要訣(2)不瞭解,不亂投資

開始投資,還要注意別走偏方向,才不會糟蹋血汗錢。

美國著名財金作家菲爾?湯恩(Phil Town)在著作《有錢人就做這件事》(Rule #1)中提出投資的「10/10法則」,意思是「除非我願意擁有該企業10年,否則我連10分鍾都不想擁有」。

湯恩想提醒讀者的是,真正瞭解投資標的,以長期投資角度思考,才能精選出最賺錢的企業。要實踐這點,其實對產業有研究的人最為困難。

7年多前甫出社會時,益華科技業務經理曾志光就以第1筆薪水投入股市。他當時是科技工程師,有時押對寶,但也踩了不少地雷。業內消息真假參半,捕風捉影的結果,固然嘗過幾次手上股票大漲100%的甜頭,幾次失利卻讓他紙上富貴轉眼成空,某些資產一度縮水到剩下40%。

「行內風聲」成為他的投資盲點,「很多表現好的股票是別人推薦的,擺著也不安心。常常漲了一小波就跑,跌的不回檔又不甘心。」對投資標的一知半解,缺乏信心的結果,總是賣掉表現好的股票,長抱差勁的股票。

單靠行業內的專業判斷情勢,有時也會掛萬漏一。他曾看好DVD產業買進股票,卻忽略DVD產業進入門檻低,遭逢中國、印度削價競爭以及專利權爭議,股價不如預期,投資鎩羽而歸。

直到這幾年,他學會拒絕「高風險、高報酬」的誘惑,將三分之一資產放在獲利穩定的連動債,就算要買股票,研究透徹之前絕不出手,投資獲利便開始增加。

要訣(3)適時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是門大學問,代表你必須拒絕高報酬的誘惑,穩紮穩打投資。事實上,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來說,這的確是比較容易賺到錢的方法,吳昆倫分析的幾個數字,正好與之互相印證。

他以3個月為1期統計過去25年全球股票市場,每期平均投資報酬率達2.5%,但扣除績效表現最好的20期,報酬率只剩1.6%。高報酬集中的情形在台灣市場更明顯:同樣3個月為1期,25年來台股平均投資報酬率為5.1%,但如果扣掉表現最好的前20期,投資報酬率下降到1.2%。

反差越大,代表市場賺錢時間點越集中,若非高手,每日追逐市場無異與機會之神對賭,輸的機率往往比嬴面來得大。

「一般人還是著眼長期投資吧,」吳昆倫有感而發,薪水不多就不要做賠本生意,與其在投機市場貼身肉搏,不如看準長期趨勢累積複利比較實在 
↑這句整個講的超級棒

想賺錢,要做90%的人不會做的事

投資學裡有個著名的「90/10法則」:10%的人掌管了90%的財富,因為這10%的人,會做另外90%的人不會做的事情。

「90/10」原則可以說明多數報章雜誌報的「明牌」往往不靈光的原因:當這些訊息大量透過媒體被發送,傳於90%的悠悠之口,還剩下多少價值?
↑這句整個講的也超級棒

試著將以上3種原則對照你的日常消費習慣,看看自己是不是10%,真的「存得到錢」的人。也看看《Cheers》雜誌找到2位出社會不到3年、月收入3~4萬元,卻能順利累積到百萬資產的上班族,以他們的經驗,幫還在遲疑的你加油打氣。


----------------------------------------------


連學生跟退休族群都加入理財這行列
身為上班族的我們怎麼可以不如他們呀??.....
真開心我在WSB學到這些  ^____________^



原文網址:
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e4167f25a001169df7cade7ced&number=1

↑裡面有很多很棒的文章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이아정 的頭像
    이아정

    orangenigi的部落格

    이아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